安博电竞功能性食品系列报告 益生菌市场规模近千亿未来五年有望突破国际垄断
栏目:户外知识 发布时间:2023-01-17 19:02:42

  2018年由权威神经科医生珀尔马特博士联合撰写的畅销书《菌群大脑》中提及,大脑健康始于肠道,而想要促进肠道健康以保持大脑健康,其核心就是养好肠道微生物组,对应的饮食关键就是服用富含益生菌的食物。

  根据权威战略咨询公司Euromonitor(欧睿)统计及预测,2017年,全球益生菌产品(包括益生菌补充剂、益生菌饮料、益生菌酸奶等)市场规模约为360亿美元;2017年,中国益生菌产品(包括益生菌补充剂、益生菌饮料、益生菌酸奶等)市场规模约为455亿元,预计到2022年可以增长到896亿元。

  中泰证券分析师范劲松认为,对比美国和日本,中国益生菌补充剂市场有8-16倍成长空间,预计会继续维持高增长。背后的推动因素包括:益生菌的产品功效满足消费者肠道保健需求;龙头的加入和品牌的增多,从产品和渠道驱动共同做大益生菌市场;国内益生菌管理法规与标准足够健全,利好益生菌品类的规范化和长期稳健发展。

  益生菌是指对健康有益的活性微生物。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将之定义为“通过摄取适当的量,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能发挥有效作用的活菌。”

  目前我国现行的益生菌相关法规包括关于印发《营养素补充剂申报与审评规定(试行)》等8个相关规定的通告(国食药监注2005202号)和2010年原国家卫生部印发的关于《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的通知。二者先后明确了可以用于保健品和食品的菌种名单。

  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益生菌产业相关规定尚不算完善。目前,我国尚没有系统地研究和制定益生菌和益生菌发酵乳制品标准,从而导致市面上以益生菌为名的产品五花八门,市场混乱,比如存在对益生菌功能夸大宣传、益生菌发酵乳制品无法检测出有益活菌等现象。

  业内人士认为,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益生菌行业的有序发展。此外,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还补充,随着消费端及产业端的倒逼,未来益生菌相关法律法规有望逐步完善。

  另一方面,益生菌产业的核心是上游的优质菌种研发及规模化生产。这也是产业发展中可以建立起核心壁垒的关键部分。

  但我国益生菌上游产业仍被国际研发巨头垄断,尤其是益生菌原料生产及工业化方面。据天风证券数据,国外厂商美国杜邦(50%)与丹麦科汉森(35%)为国内益生菌原料占比最大的两家公司, 光这两家国外公司就占到国内整体原料市场的85%左右,其余厂商约15%。

  目前,我国益生菌原材料市场中,年产能及产值在千万元规模以上的公司主要有北京科拓恒通、江苏微康生物、河北一然生物、上海润盈生物四家。 2017年产值在1亿元以上仅有江苏微康生物。

  益生菌上游被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主要是由于技术和市场准入壁垒较高所致。一株性能优良的益生菌从其分离、筛选、评价到相应终端产品的生产、推广必须经历基础研究、功能研究、临床研究及产业化应用开发等一系列过程。

  在益生菌产业化应用过程中,益生菌的增殖对培养基的原料和配料、安博电竞温度参数、时间参数等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如果不能按照益生菌菌株的差异设定最优的参数,则可能出现活菌数不足、杂菌过多、发酵过程失败的后果;益生菌原料菌粉的分离、保护、贮存过程中又涉及包埋、低温真空冷冻干燥等技术,如技术不过关则会造成活菌大量死亡,进而导致产品失效。

  因此,益生菌的产业化开发和规模化生产均需要长期的科研转化及技术积累。我国益生菌产业起步较晚,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技术差距。不过,在适合中国人肠道菌群分布的益生菌菌种分离、筛选、评价、培养等科学研究方面,国内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天风证券认为,随着我国益生菌市场的不断发展,分离自中国人肠道菌群以及中国传统发酵食品中的益生菌,将凭借着更为适合中国人肠道菌群特点的这一优势逐步取代进口益生菌菌种。

  早期消费者对益生菌的认知多停留在乳品或奶制品层面。比如需要乳酸菌(多为保加利亚杆菌与嗜热链球菌)发酵的酸奶,或者近年来销量极高的养乐多。

  以养乐多为例,这一诞生于1935年,由干酪乳杆菌代田株活菌(LcS)添加制成的“活菌型乳酸菌乳饮品”已经进入了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益生菌行业的跨国巨头。据其2019年财报显示,公司全年全球销量近150亿瓶,平均每天四千多万瓶。

  2002年,养乐多进入中国。随着长时间的市场教育和消费者对益生菌认知的不断提高,近年来益生菌产品增速较大。根据养乐多财报,2011-2019年,中国大陆共计销售养乐多超150亿瓶。仅2019年,中国大陆养乐多销量就接近其全球销量的20%。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益生菌产业认知提升以及产品创新增强,益生菌也迎来了更多样化的形式。

  首先是以冲剂、固体饮料、压片糖果等产品直面终端消费品,这也是现今益生菌市场的主流产品。据了解,这些终端消费品具有益生菌存活率更高,补充益生菌更直接、有效,更易于储藏、运输等明显优点。

  在这一领域中,产业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包括合生元、江中药业、无限极、丽珠、汤臣 Life-space 益生菌等。此外,由于近年来跨境电商及海外功能性消费品市场的崛起,一些海外营养品牌也获得了相应的市场份额,在这一领域,澳洲营养品牌Vmores得益于“姐姐”李斯丹妮在小红书中的推荐出圈儿;拜耳达益喜主打适应中国消费者肠道环境而获得国内消费者认可。

  益生菌逐步开始成为健康食品的“标配”,这是产业另一重要趋势。在多年的市场教育下,益生菌已经成为了健康产品差异化的重要发力点。此时益生菌不再是诱发某种生物学反应的介质,而成为了真正的“流通品”。突破过往集中于乳制品的特征,如今益生菌在蛋糕、零食、代餐等新锐健康食品中屡见不鲜。

  早在2017年,家乐氏就推出了含有益生菌的谷物麦片。家乐氏公司高级副总裁兼北美地区总裁Paul T. Norman就认为,2010年后谷物食品一度增长缓慢,而肠道健康及一系列相关问题,比如微生物菌群,膳食纤维,或是益生元和益生菌,受到消费者关注。因此谷物食品品类朝此方向发展下去,潜力也会很大。

  如今,添加了酸奶干、主打益生菌概念的谷物麦片包括日本知名品牌卡乐比(Calbee)、澳洲品牌Sunsol、国产滋补品牌固本堂等。

  此外,由于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的稳定和改善作用直接影响人体新陈代谢,从而对体重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不少主打减脂减重的轻食健康品牌也跨界生产有益生菌添加的产品,或直接推出益生菌冻干粉产品。

  比如,代餐奶昔品牌Wonderlab在此前推出两款益生菌冻干粉产品——调理肠胃的“小蓝瓶”和女性私处调理“小粉瓶”。这与其针目标客户——减脂塑形、控制体重、爱美女性——的标签匹配程度极高。Wonderlab天猫旗舰店中显示,其售价159元一份的三合一小蓝瓶益生菌已有12万人付款,对比店内热销的代餐奶昔,这个数据显然也不算低。

  朱丹蓬对健康界直言,益生菌产业的核心是菌种。在菌种研发和产业化方面,海外已经有很长时间的积累,甚至不乏超百年的老牌企业。而且,市面上的知名菌种(比如保加利亚乳杆菌)也大多是国际公司沉淀下来的技术。相比之下,中国在益生菌产业介入时间较短,菌种研发相对落后,还需研发沉淀和人才储备。

  不过,考虑到中国人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差异化对体内外菌群结构的影响,国人更需要符合自身体质的益生菌产品。故而,国内益生菌产业仍大有可为。

  以创业板上市公司科拓生物为例,业已形成了“两个基础,三大系列”的发展布局,并拥有国内最大的乳酸菌菌种资源库之一,包含10,000余株乳酸菌(含益生菌)菌株, 包括乳酸菌的8个属98个种及亚种,其中已产业化的益生菌达68株。

  老牌保健品上市企业上海昂立则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方式,自主研发了植物乳杆菌 LP-ONLLY、嗜酸乳杆菌 LA11-ONLLY、长双歧杆菌 BL88-ONLLY三款明星菌株,其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合作研制的9株益生菌配方合剂ProMetS也正在申请多国专利。

  除上游菌株培育及规模化创新外,增速的益生菌消费市场也驱使产业走向品牌化、市场化的产品创新。从入局企业来看,终端消费品创新中,包括益生菌菌种研发厂商、药企、保健品牌、食品品牌、日化品牌等多个不同产业的公司。产品形态除食品饮料外还包括日化品,品牌调性则均以“健康”为产品核心。

  值得一提的是,益生菌尚属功能性食品中的高成长性领域。在国家相关监管政策不够明确的情况下,对消费者而言,产品的品牌影响力是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参考。因此,对于已经树立了品牌影响力的药企和保健品厂商而言,其具备更高的销售和价格优势。

  从市场反馈来看,也证明了这点。天风证券研究报告显示,从市场集中度看,专注母婴健康市场的合生元市场排名第一,其次江中药业、无限极等也是已经在国民心中树立起品牌形象的大公司。

  但是对于优质菌株量产能力沉淀仍然不足的中国益生菌产业而言,想要实现进口替代,仍任重道远。